态靶辨治专业委员会:联系人: 王涵 联系电话: 010-53911879 电子邮箱:wanghan4313@163.com
态靶辨治专业委员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态靶辨治专业委员会是围绕中西医融合发展需要,深化研究和推广态靶辨治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团体,致力于构建态靶辨治创新理论研究平台、培训平台、学术交流平台等,发挥学会全球化优势,实现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诊疗体系的重构。主要工作目标为开展态靶辨治创新理论研究,用现代科技手段证明、阐释传统中医经验、理论;强化态靶辨治应用与实践,开展态靶辨治创新理论培训;促进学术交流与中西融合,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态靶辨治创新理论公益服务等。
第一,与传统中医诊法相关的分支机构相比较而言,态靶辨治专业委员会开辟了全新的中西融合的诊疗思路,在汲取了传统中医学“调态理论”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及药理研究成果,是对中医传统诊法的一次全面创新。第二,与其他药学相关分支机构相比较而言,态靶辨治专业委员会更关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本草临床回归,将辨病、辨证、现代药理、传统药性整合于现代中医临床诊治思维中,将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验证于临床,指导于临床。第三,与临床类分支机构相比较而言,本分支机构主要关注中西医融合的手段与方法,面对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时,避免把传统中医的病名或证名简单地与西医的病名相对接,而是依据现代疾病的临床实际重新对疾病分类、分期、分证,以探索一种从整体和疾病全过程的维度全面综合干预疾病的新方法。
(一)人员队伍构成
态靶辨治专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牵头发起,核心成员均为国内外知名中、西医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专家,积极邀请各地区临床一线专家参与,注重吸收热爱中医事业并做出贡献的中青年相关专家,以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学科发展。同时,专委会相关组成人员还包括药学、生命科学、统计与临床评价等各领域专家参与,从而形成完善的中西融合诊疗方法和诊疗体系。
(二)代表人物
仝小林,男,1956年1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主任医师,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在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和方药量效学科的构建等方面做出过扎实而卓越的贡献。创建现代糖尿病全病程中医防治方案,系列成果被纳入国际、国内中医专病指南及国内西医指南;构建方药量效理论框架,提出方药安全有效用量策略及规范,大幅提高了急危重症疗效。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转化医学创新奖,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编著《糖络杂病论》《方药量效学》《脏腑风湿论》《脾瘅新论》《维新医集》《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等26部著作;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4篇,其中SCI论文76篇。获药物发明专利24项,转让20项。
王停,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党委书记,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名方重点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市中药肝损伤与新药研发国合基地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中药新药研发、中药毒性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近5年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课题20余项。
雷烨,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长安米氏内科流派二级工作站项目负责人。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第三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主持院内、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30余篇,副主编专著2部《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仝小林微医辨惑传习录》;编委著作1部《内分泌疾病中西医用药指南》,高等中医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糖络病学》、担任本科、研究生、留学生教学,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郑川,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五批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从事肿瘤免疫与中医药调控研究;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部省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项;参编中医肿瘤相关著作2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 8篇。
孙荣,中医学博士后、药理学博士、方剂学硕士、临床医学学士,现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导;致力于中药药理毒理研究、效毒整合评价和临床转化与新药发现领域研究34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等成果13项,授权专利18项,主持完成973、重大新药创制等课题54项,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主编、副主编著作10部。获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省突贡、名中医药专家、国务院政府特贴等荣誉称号。
程海波,南京中医药大学,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20余年,主要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传承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创建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构建癌毒病机临床辨治体系。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规划教材1部、学术著作3部,授权发明专利13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
沈剑刚博士,现任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研究生管理委员会主席。先后获得了50余项研究基金课题,迄今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161篇高水平的SCI论文,在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国际国内出版著作16部,国际国内专利10项, 获多项国家与地区科学技术奖。 作为世界知名生物医药科学家,连续3年(2019-2021)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发表的全球前1%高被引用科学家。
1.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不能满足当今疾病谱的需要。传统中医学在强调中医辨治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单纯过度地、片面地追求辨证论治的倾向,而传统中医以调态为主的辨治手段,因所处时代与技术水平的局限,导致其具有“刻强轴弱”“态强靶弱”“个强群弱”的不足。<br /> 2.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有益的技术补充。在现代医学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精准医学,成为中西医在新历史环境下共同追求的目标。现代医学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研究,使得我们对于疾病的认知和治疗较过去数千年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延伸了中医四诊的范围,为中医临床施治提供了大量新的可靠的客观依据。现代医学从微观层面探明了疾病发生的病因和机制,寻找到了许多微观的治疗靶点,进而通过精准打靶来治疗疾病。尽管中医和西医在精准化道路上的具体内涵和路径大有不同,但是基于诊断体系和疗效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从客观技术上及医患主观期许上,都要求医疗实践行为须以提高临床疗效的靶向性和精准度为目标。<br /> 3.现代医学背景下,“态靶医学”是临床实战医学体系,更是创新中医药研究的指导方略。态靶医学聚焦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药研究。结合理论研究、真实世界研究、临床疗效评价、中药学、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共同介入,将为中医药提供全面系统的高级别证据,并揭示其科学内涵,实现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诊疗体系的重构。态靶医学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历史选择,是中西医汇通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守中医之正,以调态为基,借助现代科技,让靶归于态。创医学之新,以病证结合,实现西为中用,向世界讲好中医故事,为世界传播中医文化。<br /> 规模预测:理事会总数300-350人。其中,中国:著名专家代表(大型医疗机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约150-200人,基础科研人员代表:生命科学研究、药学研究等领域科研人员40-50人,中医临床研究人员40-40人。同时将大力发展海外成员,努力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计划吸纳海外各国家地区理事75-80人。<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