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联系人: 辛红 联系电话: 0451-85555121 电子邮箱:122745222@qq.com
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
主要面对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人员,搭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服务平台,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促进中医药与国际的交流,促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与西医临床的交流,总结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经验体会,研究分析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医院中医药的服务水平,共商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对策措施,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提升中医药工作的影响力,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主要构成群体为综合医院的优秀中医药工作人员。综合医院中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及分工的日益细化,给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术设备条件。综合医院能更多的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动向,与国际交流合作密切,科研环境和临床医疗条件相对好,并注重多学科参与,对于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以及推进中医技术、理论等不断现代化,发展中医药科研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发展和技术应用平台。建立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将共商如何在西医主导的情况下,发挥综合医院的优势,加强中医药与世界的联系,加强综合医院中医与西医的联系,加强各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发掘综合医院中医药的优势,扬长避短,更好的发挥中医药作用。委员会将在不断交流中同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提高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明确发展重点。坚持中医中药并重,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各临床科室,开辟中医药工作新的途径。
名誉会长:张亭栋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老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终身教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肿瘤科建设单位学术带头人,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药学会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顾问,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表有关论文102篇,著书3部。1972年,率领其团队对砒霜进行研究,发现砒霜中的三氧化二砷(现在的亚砷酸注射液)可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此外,张亭栋教授和其他中国研究者曾报道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多种癌症,包括肝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淋巴肉瘤等。张亭栋课题组先后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政府改革开放30年十项科研成果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与上海合作),美国杜邦科学技术创新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国际发明专利奖等奖项,1995年获得国家专利,1999年被批准为国家二类新药,填补了国内空白。2011年9月,因在用中药治疗血液肿瘤方面取得的开创性、原创性成果,张教授还获得了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在颁奖礼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曾这样评价:“三氧化二砷堪称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一项来自中药的药物发现。在以个体科研小组模式研究中药抗癌的过程中,张亭栋是三氧化二砷的主要发现者。”2015年9月19日在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的2015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上,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求是基金会在颁奖词中这样评价张亭栋的贡献:“张亭栋的成就,是我国在单体化学药物方面得到世界公认的屈指可数的成就之一。他的发明通过与合作者的研究在1990年代后推广全国,其后推广到全世界,成为今天全球治疗APL白血病的标准药物之一。”据求是基金会介绍,“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是基金会最重要的奖项。除1994年设奖当年曾一次性为十人颁出该奖外,此后有多年空缺。至今仅有24位中国科学家膺此奖项。核心成员简介: 徐巍,1966年生。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学教研室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现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肿瘤科带头人,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中心主任。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中医科负责人,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学科肿瘤内科继续教育基地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第四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第二届肿瘤病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黑龙江龙江医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第二轮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研究》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学》数字教材副主编。主编或参编《张琪学术思想探赜》、《名中医经方时方治肿瘤》等著作多部。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SCI多篇,学术论文20余篇,现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董竞成,男,1959年11月出生,上海市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国“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老年病)负责人、恽氏中西医汇通派基地建设负责人、新疆医科大学及新疆维吾尔医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现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负责人之一、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肺炎症肿瘤研究室主任、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与延缓衰老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学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维吾尔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及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呼吸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大组长兼主攻病种哮病协作分组组长、上海市“治未病”专家咨询组成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目前为《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世界中医药》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1990年获原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分子药理实验室客座教授。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1998年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行列,2008年荣获复旦大学“上海医院杰出贡献奖”,2009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A类)”,2010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 夏庆,男,49岁,教授/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为学科“重症急性胰腺炎与急腹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领导的学术团队与国际一流胰腺病学研究团队—英国利物浦大学胰腺生化研究中心建立了密切深入的合作关系,团队中多名成员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或接受博士后科研培训。研究成果和团队建设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新近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胰腺中心、美国耶鲁大学胰腺中心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胰腺中心开启了合作关系,开展多项国际多中心的临床及基础课题研究,具备开展高水平基础科研的工作基础。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普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卫生厅及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获得者、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5项,项目经费超千万。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著作4部。发表急性胰腺炎相关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陈金水,教授,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7年出生。1978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1985年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结业,1993-1995年师承全国名老中医王耀华教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血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分会主任委员等职。从事医教研工作30多年,擅长心病、脑病、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参编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中医学》第7版及《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高利,男,1952年生人,中共党员。分别毕业、结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第四批/全国第五批名老中西医结合师带徒专家。兼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脑保健专业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神经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 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技术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承担过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攻关课题、973课题、市科委及首发基金课题多项;分别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教育部、北京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各一项;获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突出贡献奖2次。中医药工作在综合医院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作用逐步显现,成为综合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满足综合医院就医患者的需要、提高和丰富其临床技术及手段,还是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增进其号召性与凝聚力等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发展中医技术对于综合医院均有百利而无一害。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也正在逐步扩大它在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及综合医院服务体系中的影响力,但是我国大部分综合医院的中医科还存在以下问题:建设规模有待提高;临床优势尚未完全发挥;综合医院普遍运用西医政策规范和标准来评判中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另外部分综合医院中药房药品管理和中药房设备配备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找到影响因素中阻碍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综合医院制定中医发展规划现状,提高中医药在综合医院的地位,发挥综合医院全科治疗的优势有一定的意义。建立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意在不断交流与联系中,扩大综合医院中医科的规模,引导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人员构成主要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人员,各省综合医院中医药的领军人物将会作为学会带头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系列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交流活动,共同研究分析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建立中医临床科室与其它临床科室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共同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综合医院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并加强中医药与国际的交流,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开展各类中医专题学术活动,推进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共同探讨如何发挥中医理论体系和治疗模式、治疗方法方面的优势,提高医疗质量,发挥中医特色。在学术交流中不断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提高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推动我国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开辟中医药工作新的途径。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的建立,将会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组织平台,从而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广泛联系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者,推动与国际的交流与联系,组织人员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学习各地区的先进经验,制定相关的专业技术标准,研究市场需求,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的发展,让中医药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将会极力贯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宗旨,在全体会员的努下,推动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传播与发展。
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是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综合医院在国内医院所占的比重大,社会影响力高,在当前西医主导的形势下,探讨如何在国家政策引领下,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发掘中医药工作在综合医院中的优势,实现中医与西医的嫁接,是十分重要的。相关资料显示,全国2012年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78.6%设有中医临床科室,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门诊及出院人数也呈明显增长趋势。近年来,正是由于各级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着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了临床疗效和运行绩效,承担了较大的业务量,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他临床科室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为病人在综合医院接受西医药及现代诊疗技术服务的同时,提供了及时、安全、有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促进了综合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运行绩效的提高,中医科室在综合医院中的地位逐步得以提高,作用逐步得以显现,成为综合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方面,中医药日益显示出不可缺少的作用与优越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在中医药服务体系以及综合医院服务体系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综合医院良好的现代医学环境,对于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以及推进中医技术、理论等不断现代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发展和技术应用平台。同时,对于将我国各种独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也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综合医院的科研环境和医院的临床医疗条件好,并且注重多学科参与,积极吸纳现代科技和西医学的研究成果,中医药科研要发展,一方面必须建立体现自身特色的方法与标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科研基础条件好、科研氛围及科研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利用中医药及现代医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是十分必要的。建立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加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科之间的联系,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更好的了解现代医学的发展,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与国际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中医药工作与西医工作的联系与交流,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进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发展,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提高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在不断的国际与国内交流中,提高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也将会不 断接纳综合医院中医科的优秀人才,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促进综合医院中医科之间的交流联系,促进中医药与世界的联系,扩大学会影响力,开辟中医药工作新的途径,促进中医药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