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联系人: 刘渊 联系电话: 17702726016 电子邮箱:lishizhen_hylw@163.com
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
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 本专业委员会以李时珍医药研究及应用为主,有关李时珍学术思想、文献研究、方药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养生文化研究、医药产业发展、保健产品研发及《本草纲目》的多学科研究等领域是本专委会的重点领域。
医药并重、医药并精是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等著作的主要学术特点。有关李时珍学术思想、文献研究、方药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养生文化研究、医药产业发展、保健产品研发及《本草纲目》的多学科研究等领域是本专业委员会的重点领域。其具有综合性、多科性、交叉性的特点,但以国内外对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研究与应用为重点。
一、 人员队伍构成 主要根据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综合性、多科性、交叉性的特点,以国内外对其研究与应用为重点,队伍构成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药理、老年医学、李时珍医药文献等学科专业人员组成。 二、 代表人物 1、 王平教授(主要负责人)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优秀继承人、国家科技部中药新产品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大药物专项项目 1项、国家科技部973子课题1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多项。2013年入选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主编《新编本草纲目》、《中医元气论》、《中医脑病学》等学术专著并担任国家规划教材《内经讲义》、《中医老年病学》副主编,共计12部300余万字。发表学术论文138篇,其中SCI收录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推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第十一、十二届专家评审组成员、医学科学部第十四届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杂志》、《中国老年病杂志》等学术期刊编委。 2、 陈士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中心主任;欧亚科学院院士; CGCM(中药全球化联盟)副主席。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负责人,并担任Pharmaceutical Crops共同主编,CHM、《药学学报》副主编,PLOS ONE等十余种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在国际上创建了基于ITS2的中草药DNA条形码鉴定方法体系,完成专著《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中国药典中药材DNA条形码标准序列》;通过全基因组解析提出灵芝为首个中药基原药用模式真菌,论文在《自然-通讯》发表,被Nature China 选为中国最佳研究亮点推介。完成了260 余种中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数值区划,编著《中国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180 余篇。 3、 王一涛 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院长、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主任,中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联席主席兼常设秘书处秘书长。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香港创新科技署国际合作、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等30余项重点研究项目。 4、 彭成 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负责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SCI收录50多篇;主编学术著作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长期从事中药药理毒理研究、道地药材评价与开发研究,为高等院校《中药药理学》规划教材主编、《中药毒理学》创新教材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华道地药材》主编。 5、 彭代银 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现代中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血液药理研究,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6、 陈家旭 教授,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等特约编审。 7、赵中振 教授,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药用植物、中药、方剂、中国医学史及中药鉴定专家。主要从事中药鉴定和中药品质控制方面研究。 三、 学术活动 将每年召开一次国际级李时珍学术研讨活动,并举办全国性中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汇聚致力于李时珍中医药先圣的优秀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 四、 学科发展方向 构建一个科学的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的研究体系,将其文献研究、医学研究、药学研究、思想研究、文化研究、产业研究等相结合,形成医药结合的新兴学科为《本草纲目》的现代应用和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 需求分析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医药专家,其所撰写的《本草纲目》、《滨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著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阙功甚伟。尤其是《本草纲目》自刊出后,各种版本近200种,外译版本包括英、法、俄、拉丁、日、韩等各种文字,所涉及的天文、地理、历法、化学、史学、文学等各学科知识亦是有待深入研究的宝库。李时珍研究能否全面、系统、深入,能否取得重要的学术成果、科技成就,重要的是打造一个高水平研究平台,为传承和创新李时珍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拟申请成立“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 二、 规模预测 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的文献研究、方药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养生产品研发、养生文化及产业研究等方面都迫切需要在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这个大平台下建立分支机构以汇聚中医药院校、科研、医疗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相关产业的经营者。发展规模会员从初期300人到1000人,每年至少举办大型学术会议1-2次,其他规模学术会议或专业培训8-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