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专业委员会:联系人: 仁青东主 联系电话: 15297189073 电子邮箱:2731435914@qq.com
藏医药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的名称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藏医药专业委员会。 发展邻域界定: 1) 制定并发布藏医药有关的国内和国际行业标准; 2) 推动藏医药与国内外各传统民族医药间的交流及合作; 3)保护、传承、弘扬藏医药学,并促进藏医药学进入现代主流医学;4)建设藏医药学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合法性地位。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全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有186个团体会员单位,是一个庞大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也是中医药领域世界一流的学术平台。今年10月在新疆和田举行了世界中联维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搭建了维吾尔医药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弘扬的平台。我们为兄弟民族医药取得成绩感到由衷地高兴,但也要不甘落后地推进藏医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加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藏医药学学术交流,提高藏医药业务水平,积极保护和发展藏医药学,推动藏医药学与世界各国医药学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一、组建背景 “十一五”以来,国家重点建设了青海省藏医院等若干民族医医院、民族医特色专科,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医诊疗方法、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保护抢救力度,抢救、保护、整理和研究,发掘了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献资料,制定民族医诊疗标准、民族药药材标准、民族药药品标准和民族药炮制规范,编制民族药基本药物目录,国内一些高等院校设立藏医药学专业、开展了藏医药学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吸引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引发了一股“藏医药热”,也推动了藏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 藏医药学研究及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多年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藏医药仍处在大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很多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需要相关各界加强协作,推动整个学科和产业的快速和良性发展。由青海久美藏医院、久美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世界中联藏医药专业委员会将聚集一大批藏医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藏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时其学术性定位,也最适应于藏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及产业发展等相关利益各方展开深入沟通和互动,共赢协作,以推动广大会员深入了解市场和业界需求,扩大合作,获得更多转化方向引导和资源支持,进而推动学术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组建意义 我国的藏医药事业在20世纪中叶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一度严重衰落。直至1982年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近30年来,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落实和人们回归自然潮流的影响,藏医药开始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为新世纪民族医药的振兴打下了基础。目前,藏医药建立了完整的医疗、教学、科研体系,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藏医药学办学格局。据统计,全国现有藏医医院近40多所, 藏医学院2所,成都中医药大学和甘肃、云南中医学院都开设了藏医专业,已培养藏医药人员5000余人。西藏、青海等地还相继建立了一批民族医药科研机构,以上这些医疗、教学、科研机构的建设,为民族医药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基础。 藏药在全国的生产销售已形成一定的“气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安全有效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纯天然药物”。如:西藏自治区有藏药企业22个,年产值3亿元,其中奇正藏药占1.3亿元,诺迪康股份有限公司的“诺迪康胶囊”产值也在1亿元以上。西藏自治区藏药厂生产的“十味龙胆药粒”和“六味能消散”已进人全国14个省、市的公费医疗。青海省有藏药生产企业12家,总产值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藏药单品种产值达1000一5000万元的有芒交、二十五味松石丸、晶珠风湿胶囊和藏茵胶囊等。这一切都说明,藏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藏医药,是我国医药科学繁荣兴旺的体现,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发展创新的源泉之一。 因此,继续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藏医药专业委员会,推动藏医药的国际交流、传播和发展,搭建高层次国际学术平台,制定藏医药规范标准,组织开展相关从业人员培训与资格(水平)考试。团结世界各国藏医药同仁,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藏医药专业委员会建设成高层次、上水平的国际性学术团体,为中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藏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药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她与印度吠陀医学、中医学、西方传统医学(希腊-罗马-阿拉伯医学)并称世界四大传统医学,是藏民族献给世界的伟大遗产之一。 藏医药学早在公元7世纪开始,通过麝香等药物的对外贸易已传播到阿拉伯及其他欧亚各国。公元19世纪时,从欧洲的伏尔加河流域,到西伯利亚,印度北部山地和克什米尔地区都在实践藏医学。从东海之滨的满清宫廷到莫斯科的达官贵族,都可以找到习于服用藏药的人。目前, 藏医药已遍及世界6大洲,40多个国家,100多种民族,3亿多人口在使用藏医药学,全世界以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印度、不丹、尼泊尔、蒙古国、布里亚特、卡尔梅克、意大利、英国、美国为中心的藏医药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全世界已有独立的藏医机构500多家,藏医药研究所20个,藏医药学校50个,从事藏医药的医务人员达5000余人,藏药企业50个,其中,瑞士苏黎世的Padma藏药厂是世界上首位达到国际GMP标准的藏药厂,该厂生产的Padma 28、Padma LAX等成品藏药已在欧盟和美国等国家进入医药市场。今天它与诸多先进的医疗体系相借鉴和结合,更好地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一、人员队伍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藏医教育逐步走向正轨,以正规学历教育和在职进修培训为主、民间师带徒带教为辅的格局已经形成。1983年,该区建立了第一所专门培养藏医药人才的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又设立了藏医系。1989年,藏医学校与藏医系合并成立了西藏藏医学院。该院设大专、中专两部,每年为全区各地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等兄弟省区输送大学毕业生30多名,中专毕业生30-70名,成为全国藏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1990年至1995年间,在瑞士红十字会、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和外籍人士的援助下,分别成立了学制6年的日喀则边雄藏医学校、山南松赞藏医学校、阿里冈底斯藏医学校和昌都藏医学校。经过40多年的建设,全区以拉萨为中心的藏医药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部分藏医机构已初具规模。到1997年底,全区已有独立的藏医机构17个,其中,自治区级1个,地区级6个,县级10个,未建藏医院的县均在县医院内设立了藏医科,区内藏医病床达506张。此外,山南地区藏医院与北京藏学研究中心率先在北京建立了北京藏医院。全区国家在编藏医药人员发展到107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61人、中级174名、初级836名。每干人口平均藏医药人员0.45人。此外,有469名民间藏医在农牧区个体开业行医。据统计,1997年全区各级藏医院门诊量达53万余人次,占全区医院总门诊量的20%以上,自治区藏医院年门诊量达到近20万人次,病房藏医治疗率达85%,床位使用率达95.5%。在县乡医疗机构中,藏药使用率约占30%。 近十年来,藏医药科研工作也得到重视和加强,出版100部经典;立项省级以上科研40项,其中1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在常见病、多发病、 疑难病的诊治、藏药标准的鉴定、藏药新药开发及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基层综合医疗卫生机构中,藏药的使用率约占60%。基层藏医机构除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外,还承担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和卫生宣教等任务。此外还经常组织人员下乡巡诊。自治区藏医院藏药厂是全区最大的藏药生产基地,年产量达20多万公斤,350多个品种。该厂生产的七十味珍珠丸、常觉、芒觉等十多种藏药深受广大藏族群众喜爱,也深为内地群众所青睐,并誉满海内外。总之,各地区藏医院、县藏医院和县医院藏医科,大都建有小型的藏药厂或制剂室,这些药厂和制剂室年生产能力合计在2万公斤以上。藏药的大量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牧区群众缺少药品的困难,为保护劳动生产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青海省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藏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省委、省政府、省人 大的主要领导同志,经常深入藏医药单位现场办公。省政府领导明确指出,对于藏医事业要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提高对藏、蒙医药学的认 识,做好名老藏、蒙医学术经验的抢救工作。并制定了10条具体的抢救措施,划拨了专项资金,推动了藏、蒙医药事业的发展。省卫生厅把藏、蒙医工作列为全; 省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在藏、蒙医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巩固、充实、完善、提高现有藏、蒙医机构”,“改变重点不重的状况,加快发展藏、蒙医事 业”,“抓住机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藏、蒙医事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全省的藏、蒙医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自1978年以来,全省共建成县级以上全民所有制藏医院20所、蒙藏医院3所,其中省级藏医院1所、州级5所、县级14所。至1995年,共开设病床680张,职工750人。海南、黄南、玉树、海西等自治州基 本上县县有一所藏医院。在牧区的各级综合医院、乡卫生院内设立藏医门诊部或藏医科38个,藏医机构及藏医药人员遍布全省的草原牧区。省卫生厅先后制定了 《藏医院工作条例》《藏、蒙医医院建设标准》《藏医病历书写格式与要求》《示范藏医医院建设标准及检查评分方法》等,促进了藏医医院的制度化、规范化、标 准化建设。1985年以来,全省用于藏、蒙医事业的各项专款和配套资金达2500万元,配置了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机、超声波诊断仪、胃镜等现代化的诊 疗仪器及各类藏药加工设备。与此同时,许多传统的诊疗技术得到发扬光大。据统计,全省藏医医院的年门诊服务达30万人次。住院服务6500人次,藏医 已成为青海牧区卫生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藏医药科研工作被列为青海省医学科研重点之一,成立了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和州县藏医药研究机构。先后整理、翻译、出版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藏医药选编》等10余部藏医药经典著作。“《帝玛•丹增彭措医著选集》整理研究”被评为1995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1985年以来,全省共获得厅级以上藏医药科研成果奖16项。从1981年起创办了藏医中等专业教育,已培养藏医中专生390名。各自治州卫校也先后开办了藏医班,培养了一大批藏医药人员。1987年筹建青海藏医学院,第一批大专生已于1995年毕业,并开始招收藏医本科学生。制定了中、高等藏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全国中等藏医学校试用教材》和高等藏医专业系列教材,系统规范的藏医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此外,还从民间选拔吸收了300名藏医药人员充实到各级藏医药机构。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外出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藏医药人员的专业素质。1993年开办了藏医专业大专自学考试,截止1995年,累计报考1360人次,其中单科合格达797人次。现全省有藏医药人 员1200名(含民间藏医460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00人。 四川省藏医药资源主要分布在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1979年,甘孜州已组建集体性县藏医院6所,从业人员96人,出现了大批以藏医赤脚医生为骨干的合作医疗站。同年吸收颜登彭措、唐卡•昂旺降措等10名藏医人员到全民所有制教学、医疗部门工作。1984年成立甘孜州藏医院,成为该州藏医医疗、教学、科研、制药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1991年为名老藏医唐卡•昂旺降措确定继承人1名。甘孜州卫校1980年成立藏医部,前后培养了藏医、药士114名。1984年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以来,全州各级党政及卫生行政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医药政策和振兴中藏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十分重视藏医药的发展。成立了甘孜州振兴中藏医工作领导小组,州委、州政府作出了《关于振 兴甘孜州中藏医事业的决定》,制定了中藏医事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要求与西医同等对待。批准在州卫生局设立中藏医科,并且在地方财政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拨 了专款给予支持。随后,各县都相继成立了振兴中藏医领导小组,县卫生局均配备了专兼职中藏医管理人员,重点抓了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管理体系等 项工作,为中藏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0年省中医管理局组织在该州召开的“三州中藏医工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为落实党的知识 分子政策,该州对社会上确有真才实学的藏医药骨干人员先后采取了吸收录用或招聘等办法,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酌情考虑和解决亲属子女的转户 和招工等问题。有相当一部份藏医药人员当选为州、县人民代表,省、州、县政协常委、委员,随着社会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藏医药人员为藏医事业积极工作的热 情空前高涨,促进和加快了全州藏医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迄今为止,全州现有县以上藏医药机11所,其中全民所有制州级藏医院1所,县级藏医院6所;藏医文献研究所l所,县藏医院3所。共有职工192人,卫技人员164人,(正高2人、副高7人,主治医师(主管)32人,医师78人。目前已批准设置病床141张(不含家庭病床),主要开展藏医内、外、妇、儿、针灸、推拿、药物蒸汽疗法及藏药的自采自制加工和邮 政医疗等业务。1994年门诊共计224,300人次,住院830人次,下乡巡回医疗15,400人次,总业务收入1 ,062, 400元,另外,自制加工藏药200种,计3400公斤,价值125万元,满足了临床用药的需求,“两个效益”同步增长,受到了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好评。在藏医药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得到了全州从上到下各级领导的普遍重视和支持。该州先后采用了正规学校教育、选送进修、 跟师学徒和招聘录用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不断充实、壮大藏医药队伍。甘孜州I藏医院(州卫校藏医部)于1992年担负了藏医士四班的教学任务,现有在校 生28名;1995年被省中医管理局批准成为全省的藏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招收州I内外进修生、实习生。白玉、德格两县藏医院还接受了国外爱国藏胞的捐资办学,各开设一个藏医药培训班。1994年该州有6名学员经过考试进入成都中医学院藏医大专班学习,为今后培养藏医药高级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在科研方面,州、县各级藏医药机构利用有限的条件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早在1978年就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技术工人对德格印经院珍藏下的21,7,000多块书版进行了发掘、整理,共有关藏医药书版7,085块、藏医药专著57部,其间陆续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古籍文献整 理、临床经验总结及药物开发研究工作。其中德格藏医文献研究的整理的一部《伏藏大经典》藏医学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目前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科研基金第三批民族医药课题项目,并已获有关部门批准。州藏医院申报了《仁青系列藏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科研课题项目;州药检所申报的《尼哇俄吉等八种藏药学研究》获1992年省中医管理局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德格县藏医文献研究所研究出了藏医失传多年的藏族传统文化《楚布派》星算历书,填补了藏文天文历算的空白。阿坝州藏医药事业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截至1994年,全州县有 藏医院4所,县藏医门诊部1所。区乡卫生院设有藏医科(室)40个。全州拥有一支总人数为364人的藏医药队伍,其中分布在州县全民所有制医疗、教学、科 研机构中有149人,分布在乡、村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中有215人。他们中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18人,医师70人,医士55人。为解决藏医后继乏人乏术的问题,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医院承担了阿坝卫校藏医班的教学任务。先后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142人。为了提高全州藏医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从1982年起,先后举办藏医理论提高班43期,由知名藏医旦科、尼美、智美、贡秋仁青系统讲授了《四部 医典》《晶珠本草》《藏医药选编》。据统计,11年来,已为四川、甘肃和青海两省邻近县培养藏医人员1500人次。目前,全州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年事已高,培养和造就一支高层次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克服种种困难,专门开办了“藏医大专班”。1994年秋,在阿坝州首次招生24人,其中大多数是阿坝卫校藏医班往届毕业,学制三年。该州还鼓励著书立说,不断提高藏医学术水平。副主任医师贡秋仁青编著的《藏医学发展史》,1992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名老藏医旦科撰写的《藏医验方汇集》,共20多万字,1993年由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这些专著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同时整理收藏医药典籍、图书1200册,使临床、科研、教学具备了完整的资料。 甘肃省的藏医药资源主要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州现有5个县藏医院, 1所藏医药研究所。现有藏医药人员332人。在19个乡卫生院中均开展藏医工作。2013年全州藏医院总诊疗50万多人次。目前藏医药的医疗服务已开展到省城兰州,山西省五台山,受到患者的好评。甘南州卫校是全州唯一的一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是甘南州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从1979年建校至今,共毕业藏医士229人,藏医护士39人。1989年在州卫校开办了甘肃中医学院甘南藏医系,已毕业77名藏医大专生。自1981年成立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以来,全州科研机构日益健全,专业人才相对集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全州共 获省级科技成果奖4项,州级科技成果奖10项。目前,该所还承担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藏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I临床研究”、“藏医药治疗胆石症的疗 效观察”等4项科研项目,并有本单位自定课题“藏药加味帕珠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开发利用研究”和“藏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等10项。 二、代表人物 1)藏医药的奠基者玉妥宁玛•云旦贡布,他于公元708年生于堆龙给纳,原为赤松德赞的保健医生,25岁那年在桑也地区认真学习了邻近国家的医学,并且拜著名的 中医东松嘎瓦为师,向他学习了治中风和中狗毒等医术。公元8世纪他到西藏阿里、山南以及康定等地研究和总结民间藏医的经验和医术,同时他还到印度、尼泊 尔、巴基斯坦以及内地的五台山等地研究医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编著成藏医最著名的古代医学《四部医典》,同时还编写了《实践明灯》和《经验明了》等三十多 部医学论著,从而使藏医有了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四部医典》后来又经过许多医学家的注释、整理愈趋详明。公元11世纪五妥的后代--新玉妥(玉妥莎玛)又 参考和吸收了内地传来的《月王药诊》的精华,如"阴阳五行""五行生克"等等,并且还参考了外来医学《八支》和《它的注解》、《月光》等医书,进一步充实 和丰富了《四部医典》的内容。 2)北派创建者强巴•南杰查桑,15世纪以后,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个学派,北方以强巴•南杰查桑(1395年)为代表主要总结了北方高原地区多风湿的临床经验,编著了总则本的注解《事续极明》和论述本的注解《于露流水》、后续本的注解《所需所得》。另外米尼玛•通瓦顿旦也编写了不少医学书籍。 3)南派创建者南方舒卡•年姆多吉,以舒卡•年姆多吉(1439年)为代表,根据地处河谷的特点,擅长使用清解药物治疗温热病。这两派的共同特点是依据《四部医典》有关人体解剖脏腑测量 的论述,绘制了两派风格不同的医药学挂图。他们的医著有: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医典》和注解《细经函八一百多年后舒卡•罗珠给布为了寻找工受的医 著到娘麦地区,他终于找到了新玉妥的《金注四部医典》。他据此结合南方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探讨,经过四年的努力,编写了著名的《祖先口述》这本医著。在 1573年终于产生了藏医最早的刻版《扎当居悉》(扎当是地名,居悉是《四部医典》)。 4)德斯•桑杰加措,五世达赖时,《扎当居悉》正式在布达拉宫刊行。此后德斯•桑杰加措又进一步参阅了《月王药诊》和《八支精要》、《月光》、《毕吉黄色经函》、《教诲明灯十 三条》、《大小干露精华》、《十八分支》,尤其是参考了玉妥的《亲手翻阅书》和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医典》,另外还根据宗嘎、岗布、达旦、波车等 版本,于1678年重对《扎当居悉》进行了校对和修订,刊印了更确切的《四部医典》,并编写了一部《四部医典蓝琉璃》、对《四部医典》进行了全面整理和注 释。该书于1689年在西藏发行,成为"标准"注解本。后来又召集西藏的名画家并搜集了各地药物标本,于1704年绘成79幅彩色医学挂图。其中一些医学 挂图较前有所改进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5)帝马•丹增彭措,18世纪以后,藏医学陆续有一些论著问世,最著名的则是1840年帝马•丹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作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搜集药物达2294种,除去重 复或加工炮制的药物外,实收药物达1400多种。该书对药物性味、功能描述很详,可谓集藏医本草学之大成,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6)尼玛,主任医师,国医大师两次候选人,1933出生在青海省共和县,1954年1月参加工作,师从于著名藏医诺果日却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1988年被原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青海省卫生厅评为“青海省名医”,2012年被原卫生部评为“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2012年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为“首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1983年开始,带头创办了青海省藏医院,并担任青海省藏医院第一任领导,带领同事们首次试制成功了青海省首批藏药名贵药品“七十味珍珠丸”,并成功加工炮制了濒临失传的藏药金、银、铜、铁、水银等,成为青海首批知名藏医药专家 全科专家、省藏医院名誉院长、青海省政协常委、省藏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理事。 7)旦科,主任医师,第二批国医大师候选人,1933年出生于四川省若尔盖县,从小天资颖慧,7岁进入若尔盖县康沙寺院读佛经和藏医学。1949年被推荐到甘肃省夏河县卡加享有名望的旦巴授门下深造。1956至1959年进入夏河县拉卜楞寺院专攻内明学等,3年后考试答辩达到格西水平,1960年回若尔盖县热当坝从事藏医药工作。多年潜心研究藏医药古籍文献,并结合教学实际,编写了各类藏医药中专教材13种,78万多字,并担任讲学和指导老师。从1974年开设藏医班至今为阿坝州培养出合格的藏医药人员260名。每年应邀到西藏、青海、甘肃等地讲学。编写的藏医中专教材于1983年5月在西宁全国藏医士教材审编工作会议上受到各省、区到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编写的《藏医药常用验方荟萃》、《四部医典》对勘版上册等已出版。 在藏药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的研炼了名贵藏药“珍珠七十丸”,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9年,“珍珠七十丸”获得了四川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专病专药“夏萨西丸”获2002年21世纪亚太国际医药发展大会“金象金奖”。勤于科研,临床经验亦很丰富,特别是诊疗疑难杂症方面更具有独到的治疗手段。炼制的“夏萨肝康丸”治疗乙性肝炎、肝硬化效果显著“夏萨良盛丸”治疗肺结核等效果显著深受国内外医学专家及病员的高度评价。 8)旺堆,教授,博士生导师,1950年出生于西藏昌都。1968年3月参加工作,曾在西藏昌都地区贡觉县人民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研究所、西藏大学藏医系等单位工作,1992年调西藏藏医学院,先后担任藏医药系主任、学院教务处处长、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库专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大藏经对勘局顾问、青海藏医学院客座教授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编写了《藏汉大辞典》(上、中、下册)中有关藏医方面的人物传记、历史知识、名词术语注释等内容;编著了《藏医辞典-玉妥意饰》《藏医药大辞典》(上、下册,约280多万字)、《藏医学史》等专著;独自承担了《宇妥•云丹贡布传》、《四部医典注释•祖先遗教》、《晶珠本草》、《四部医典形象论集》等书的整理、校订工作;此外,还负责设计、绘制了《藏医药历代师承大全》、《藏天文历算历代师承大全》、《藏医历史典故系列唐卡》(65副)、《藏医人体解剖系列壁画》等藏医唐卡挂图、壁画及注释内容。 三、学术活动 几十年来,藏医药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有新的发展。每年都有国外专家、学者到国内考察藏医药学。1979年9月,在澳大利亚召开了“首届亚洲传统医学会议”,藏医药是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1983年,在意大利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藏医学会议”。1986年英国的威尔康医史研究所召开了一次国际藏医会议。1998年, 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藏医药学术大会。2000年, 在我国拉萨也召开了“2000年国际藏医药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达500余人。此外,我国藏医专家还应邀出访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 就藏医药学理论进行讲学。1998年6月由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曾派藏医药考察团赴美国、阿根廷、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南美国进行考察时,他们对藏医药产生极大的兴趣,并要求来藏考察和学习藏医药。美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申请来西藏藏医学院学习藏医药的人员也越来越多。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开展了藏药防治高原疾病的合作研究。藏医药这门传统医学在国内国际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学术交流推动藏医药事业正在走向世界。 四、学科发展方向 目前,藏医药学学科发展方向主要在于诊疗标准化建设,也是国家中医药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一项主要攻关任务。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中医药(民族医学)标准化作为优先领域来推动。但, 藏医学的诊疗标准化研究还处于十分落后状态,牵涉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藏医临床研究方面缺乏具有科学性及藏医特色的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体系,目前,全国两家国家级GCP临床药物研究平台,常用的几种诊疗方法来自中医和西医,各项指标根本体现不了藏医的诊断与疗效评定特色,面临着不得不用的局面。因此,藏医诊疗标准化研究是对藏医学界来说完全是新颖的,具有挑战性,这种创新性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开展藏医诊疗标准化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就需要藏医诊断专家,中医征候专家,统计学专家等不同学科背景人员,借鉴中医症候标准化研究方法,遵循藏医理论特色,建立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是建设藏医诊断标化的必要条件。总之, 藏医学诊疗标准化研究将推动藏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行业规范化等重要工作进程,同时能够提高我国的藏医药界学者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制定权、主导权。 具体发展方向如下: 诊疗标准化建设 1)促进藏医临床诊断证候标准化 症候是藏医学诊断疾病的基础,传统藏医学的症候的确定是建立在问诊、望诊、切诊的直观基础上,由医生思辨而经验性地形成的,具有主观性、随意性、缺乏客观的、统一的诊断标准。症候诊断标准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藏医科研和临床的发展,阻碍了藏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建立客观、可行的症候诊断标准是目前藏医药研究的关键之举。 2) 建设藏医临床诊疗量表评定体系 诊疗量化评定体系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客观量化依据,编制具有科学性及藏医药学特色的量表体系,对疾病的诊断、证型确定、疗效判定等标准化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方法,用西方科学方法和手段来论证其科学性,能够提高藏医药科学研究水平,推动藏医药学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促进国内外科学界对藏医药的认可,以及对国家民族医药科技发展与国际科技竞争方面带来一定的作用。 3) 统一藏医疾病及症状术语规范化 疾病名称及症候术语规范化是诊断标准化研究的前提,由于历史原因,藏医诊断学中许多概念术语还存在有表述的抽象模糊,称谓的复杂及内涵与外延的含混不清、内容的交错等不规范之处,以至于临床、科研及教学运用中理解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藏医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与辩症论治水平提高、藏医学术的交流与走向世界及藏医诊断学的现代化研究。 4)加强藏药临床试验及其他外治疗法等规范化研究 藏药及其他外治疗法的疗效和安全评价研究也处于十分落后状态,至今为止,藏药复方或某一外治疗法作为研究对象,以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等国际上通用的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研究几乎寥寥无几。从科研设计、方法筛选、样本含量、诊疗标准、实施过程都完全依赖于中西学和现代医学。为此,迫切需要引进国际医学界通用的临床规范化研究范例,借鉴中医学的经验,在藏医药的理论的指导下,创新适合藏医药的试验方案,加强规范化书写报告。总之,需要提高藏医药的规范化临床试验研究及报告的书写,这对藏医药学走向国际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和开展各种临床疾病诊疗标准化研究工作的必然条件,“十一五”期间,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辽长足发展。但是藏医药在现阶段仍然存在着标准化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至今未具有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的专门从事藏医药标准化的研究团队和科研机构。将通过开展各项标准研究着手培养一批研究人员;其中,培养诊断标准化研究顶层设计方面的研究人员,培养藏医临床诊断量表编制研究人员。总之,通过开展各项标准化建设建立首批藏医临床诊疗标准化研究团队和人才队伍。
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下属设立藏医药专业委员会是当前藏医药发展和创新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也是迫切需要的一项任务,具体需求如下:1)目前,藏医药学的发展迅猛,从国内开始走向国际,体现着藏医药的市场很有前景,但是,藏医药的一些基础工作,还没有落到实处,譬如藏医药诊疗标准化建设,远远落后于中医学和其他民族医学,临床上常用的各项诊疗评价方法来自中医和西医,各项指标根本体现不了藏医的诊断与疗效评定特色,面临着不得不用的局面。2)藏医药在国内和国际上还面临着合法使用的权益问题,藏医药有丰富的诊疗技术与方法,但,至今仍未获得国际医疗权威机构的认可,对发挥藏医药的优势起着阻碍作用,为了建设藏医药的合法地位,不仅要科学研究藏医药,同时要将建设藏医药的各项法制法规。3)过去40年来,藏医药界开展了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但,从参会人员的规模及论文质量来看都远远落后于其他传统医学的学术水平,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和国内学术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强化各项学术研讨会的规格和层次,充分展现藏医药在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及水平,需要创建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总之,专业委员会的设立能够推动藏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行业规范化等重要工作进程,同时能够提高我国的藏医药界学者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制定权、主导权。 规模预测: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医药中可以说从理论体系到临床实践都非常全面完善的医疗体系之一。目前,藏医药已遍及世界6大洲,40多个国家,100多种民族,3亿多人口在使用藏医药学,全世界以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印度、不丹、尼泊尔、蒙古国、布里亚特、卡尔梅克、意大利、英国、美国为中心的藏医药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全世界已有独立的藏医机构500多家,藏医药研究所20个,藏医药学校50个,从事藏医药的医务人员达5000余人,藏药企业50个。因此,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下设藏医药专业委员会将完全能够形成不少于500名会员的庞大学术团体,完全有能力履行和推动世界中联的宗旨和各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