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联系人: 朱燕波 联系电话: 13901003796 电子邮箱:wfcms_sccm@163.com
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
在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新世纪,中医体质学面临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事业发展,以及以人为本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特别是WHO对于“个体化诊疗”的提倡和重视,医学研究的关注点从“人的病”到“病的人”的转换,中医体质研究不仅可望成为中医理论创新的突破口,而且能够对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体质医学研究的论文发表 (1)中文体质研究论文。中国学者于2016年发表体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期刊和会议发表300余篇,硕博论文40余篇。文献总体数量与2015年大致相同,研究机构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新的专家、学者进入中医体质的研究;不同机构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总体而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SCI期刊发表的论文。2016年中医体质研究在SCI期刊发表论文3篇。Li L et al发表了“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s for 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Zhu L et al 发表了“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s an Adjunctive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iang Q 发表了“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irst Trimester and Pregnancy Symptoms: A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 2、体质医学专业的学术热点及难点问题 随着体质医学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化,体质医学在治未病、临床各科医疗实践、保健方面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体质遗传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研究继续深化;体质干预方法和干预效果评价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体质医学服务于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体质医学研究要获得深层次的提高和发展,还有相当的难点问题需要重视: (1)完善体质分类辨识和评价的方法、技术。 (2)完善体质遗传、体质环境因素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相关技术。 (3)深化、完善体质治未病研究、临床研究等,使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强,提高其实际应用价值。 3、体质专业学术的最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等) (1)多学科合作与交流 体质医学与生物遗传学、临床医学、健康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有关,与多学科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为体质医学发展呈现了重要发展途径。 (2)多方法的交叉与应用 心理测量学方法、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的系统学习和规范应用,对体质医学的科学规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各种组学方法的应用,对于体质微观机制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科学方法的介入,对进一步解释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和体质可调论,为建立中医体质学与近代系统科学之间的联系,为建立人体健康系统模型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4、预测未来将引领学术发展的新方向 (1)对健康医学的引领 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确立的判定人体相对稳定健康状态的中医体质辨识方法,对把握国人健康状态,健康促进具有重要意义。体质学术研究将抓住机遇,促进体质治未病和健康医学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健康医学。 (2)对个体医学的引领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基于体质辨识的中医健康状态给予微观基础的理论解释和支持,为体质辨识提供客观的分子指标,发挥体质医学对世界个体医学发展的作用。
1.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由中医体质学的创始人王琦教授发起。王琦教授为著名中医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五百名著名老中医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日本东洋医学会会员。他以构建并完善中医体质学学术体系而在中医体质学术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中医体质学研究方面,他创建了中医体质学,发现国人9种基本体质类型,建立中医体质分类标准,在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个体养生保健等方面应用,对公共卫生有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2.1978年王琦提出中医体质学说,此后三十余年来,经过国内外中医体质学专家和专业工作者们的辛勤工作与不断努力,已经在中医体质学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出版数部专业学术著作,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中医体质学教材纳入国家创新教材体系,中医体质学科研成果和研究水平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形成了一支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为体质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提供了学术队伍和学术研究成果的条件支持。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召开了七次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学术年会,对中医体质学科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的筹办学会的经验将对本专业委员会的筹备、经营提供有意义的建议。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具有独立开展学术活动的能力。 4. 日本、 韩国、印度传统医学有着较久的体质研究背景,西方医学和其他科学界也已开始重视体质研究。目前,中医体质研究者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学者已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得到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质医学研究者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如,筹委会成员日本富山大学的上马场和夫教授对印度医学体质有较深入的研究,著书多部,并多次组织日本的印度医学学术会议,对印度医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筹委会成员韩国东洋医学研究所的李时雨教授是韩国四象医学的著名专家,并在组织体质医学的国际交流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9年在李时雨教授的努力下,韩国东洋医学研究所举行了第一届关于体质医学的国际研讨会,并邀请王琦教授做了关于中医体质学与韩国四象医学比较的讲演。 5.经费来源通过会员会费、各理事单位会费、赞助、业务活动收入等,力求收支平衡。 6.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积极支持专业委员会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