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疗专业委员会:联系人: 张卿隆 联系电话: 13811360749 电子邮箱:120@39fengliao.com
蜂疗专业委员会
蜂疗专业委员会是以蜂针疗法研究及相关疾病的治未病蜂疗方法、蜂疗综合治疗与蜂疗社会化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推动中医蜂疗临床学科和中医蜂疗专科医师制度建设,中医蜂疗大众普及为主要工作目标的国际性学术团体。致力于制定蜂疗临床研究的国际和国内行业发展策略,优化蜂疗的海内外结构和布局,力争建成为具有鲜明中医蜂疗特色和鲜活竞争力,能够解决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疑难问题、引导学术方向、培训专业人员、制定规范标准的跨专科联合体。
蜂疗专业委员会的业务领域为蜂疗在不同疾病领域的应用,与针灸专业委员会的单一专科和学科业务领域有显著区别:蜂疗借鉴了针灸学科的知识,但由针灸专家负责蜂疗的操作将产生较大局限性。简而言之,蜂疗利用具有药理作用的蜂针液,蜂针继发局部潮红、充血,兼具温灸效应,通过针、药、灸三结合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如果不从蜂疗全面的角度出发,而单纯局限于针灸的方式方法,则难以更好地处理全身相关疾病。实践已经表明,由蜂疗治疗的骨关节病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方法。因此,在需要发挥蜂疗特色治疗骨关节病或免疫系统疾病这些慢性病的关键时刻,成立蜂疗专业委员会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㈠人员队伍构成 蜂疗专业委员会的团队核心成员将由国内外知名蜂疗专家或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专家组成,积极邀请风湿骨病科、肿瘤学科、免疫系统学科等专职从事蜂疗临床研究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专家参与,注重吸收热爱蜂疗事业并做出贡献的中青年相关专家,以增强专科意识,促进学科发展。蜂疗专业委员会相关组成人员还包括基层蜂疗爱好者、蜂疗临床研究人员和针灸科专家、康复科专家、治未病科专家以及蜂产品生产企业,后者将在统一规划下重点推广与宣传蜂疗的长期、合理的使用蜂产品的理念,从而形成全民参与的蜂疗社会化管理体系。 ㈡代表人物 李万瑶,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蜂疗专家,原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养蜂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蜂疗研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会长,先已成为国内蜂疗业公认的领军人物。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参与各级课题几十余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级课题奖项多次。主要著作:《现代穴位疗法大全》、《针灸治疗老年病》、《蜂毒疗法》、《针灸推拿学》、《现代针灸临床集验》、《中医食疗保健》、《蜂针疗法》、《万用民俗疗法大全》、《蜜蜂与人类健康》、《蜂针临床应用》等。 张燕主任,在肿瘤治疗上一直从事临床教学工作。何应隆所长常年在国外进行蜂疗治疗事业,在马来西亚拥有很高的声誉,事迹多次登在马来西亚相关报纸上。胡友樾主任在澳门蜂疗学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陈成演教授在香港积极发展推广蜂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崔云会长,拥有丰富的蜂疗推广、培训和学术交流经验。 ㈢学术活动 目前,国内蜂疗学术会议、蜂疗培训课程等大型活动很多,吸引了很多对蜂疗感兴趣的爱好者以及从事蜂疗研究的人员参与。由李万瑶教授、崔云会长、成永明教授、安香珍主任等举办或参与的蜂疗专题会议已在主流的新闻媒体和学术平台广为传播,在国内蜂疗领域内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上述专家的主旨报告已经引起蜂疗领域各个层次人员的极大关注,极大地促进了蜂疗领域的全国文化交流和融合。 ㈣学科/专业发展方向 在蜂疗发展的基础上,已相继形成了蜂疗对风湿类风湿等骨关节疾病的治疗、蜂疗对治未病方面的研究、蜂疗与蜂产品在临床方面的应用、蜂疗在肿瘤方面研究等不同亚专业方向,从而为蜂疗研究作为专科形式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必要性:2015年以来,由李万瑶教授牵头,先后成立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蜂疗分会,蜂疗防治肿瘤学组,蜂疗治未病及杂病学组,蜂疗原理研究学组,蜂疗防治风湿病学组等。撰写了蜂针临床应用的教学书籍。蜂疗专业委员会的设立,从全国乃至海外,进一步充分体现了蜂疗治疗相关疾病的系统关联,将填补不同蜂疗方式交叉和尚无国家级蜂疗学术组织的学术空白,充分体现了“顾左右、观全局、治未病”等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初步表明中医蜂疗的形成与建立。近年来,蜂疗临床研究的发展势头强劲,已经逐步的在得到国家各个机构部门的认可。而在海外,伴随自然、顺势与价值医学等理念的推广,蜂疗的独特疗效和绿色疗法逐步获得了多个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广泛认可。蜂疗专业委员会在上述大背景和强烈需求之下,应运而生,水到渠成。 规模预测:理事会总数200-300人。其中,著名专家代表(大型医疗机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约50人,基层蜂疗人员代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生50人左右,社会组织代表5-10人,临床药学专业人员5-10人,基层蜂疗相关从业人员50人,企业相关蜂产品研发人员5-10人,港澳台及海外代表50人。同时将大力发展海外成员,努力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