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仪器专业委员会:联系人: 于志峰 联系电话: 18622201989 电子邮箱:luxiaozuo9862@163.com
中医诊疗仪器专业委员会
分支机构名称是世界中联中医诊疗仪器专业委员会。中医诊疗设备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面向中医临床需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发的面向中医教学、科研和临床的诊疗仪器。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中医诊疗设备正在向着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微型化、虚拟化、遥控遥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学、人体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反馈技术等学科技术进行中医诊疗仪器的开发,对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以及“治未病”均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诊疗仪器是新兴的一个领域,有别于医疗仪器的研发。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理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的中医学理念付诸实现。在诊断方面,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方向,利用光学、力学、计算机技术等手段,结合中医理念,将抽象的中医诊断结果量化,进而形成产品,有助于中医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治疗方面,将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经络学、脏腑学说等,形成经络治疗仪、中药熏蒸仪、艾灸仪等产品。这一领域的发展壮大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助推的作用。
中医诊疗设备按照其用途可分为诊断类和治疗类两大类产品。诊断类设备可分为望闻问切四诊诊断设备、经络诊断设备和其他诊断设备;治疗类设备可分为普通针具类针疗、电针针疗、灸疗、推拿治疗设备等等。 中医诊断设备主要是脉象仪、舌象仪及经穴诊断仪三大类。目前脉象仪的传感器有压力、光电、传声器和超声多谱勒式传感器,其形式为单探头、双探头复合式脉象传感器、三探头脉象传感器、五探头脉象换能器、多路脉象换能器和附指式脉象换能器。脉图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变换域分析法、数学模型方法和非线性动力学方法以及小波变换和HHT等多种信号分析方法。舌象仪的研究主要对舌质、舌苔颜色、性质进行定量分析识别,其研究主要包括舌象数字图象采集、舌色苔色判断标准的量化、舌象的纹理分析、特殊纹理形态识别等。经穴诊断仪主要采用经穴低电阻的特征及生物模式识别等方法,通过检测人体特殊部位(体穴或耳穴)在不同状态下的电特性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客观依据。中医治疗设备是应用声、光、电、磁、超声、微波等技术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研制而成,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电针仪、针麻仪、灸疗仪、激光治疗仪、经络导平仪及磁疗仪器设备等,其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医用单片机、DSP、嵌入式、模块化、多参数化及低功耗等关键技术研究。现有的中医治疗设备功能较为局限,按《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分类统计,理疗康复、磁疗、电疗类仪器等三项占绝大多数,其用途主要集中在治疗和辅助治疗上。 随着中医诊疗设备使中医诊疗技术方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以实现,也得到国外医疗领域很多认识和理解,逐渐被接受和应用。日本近年来一直在研究针灸针方面的诊疗设备和临床效果,而韩国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究的进展速度较快。几年以前,韩国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呈简单化、零乱化的特点,只是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部门做一些初始性、重复性的简单研究,并无象样的成果问世,也未形成切实可用的产品。如今,只短短几年的时间,韩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技术条件、组织规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他们由政府投资组织科研力量,加大资金投人,在专门的研究机构内—(东方医学研究院),对传统医学理论、脉象仪、舌象仪、脸形脸色分析仪、问诊系统、闻诊系统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研制成功了一系列的相关产品。现已经成功开发可放置在卫生间、在每天清晨观察使用的舌诊仪,用于家庭保健,同时也在开发脉诊仪,向传统中医四诊挑战。
当前中医诊疗仪器的发展处在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均将中医诊疗仪器设备列为重点研究及推广项目。中医诊疗仪器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11年,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综合(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均能配备一批中医诊疗设备;要提升、改造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启动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开发项目。到2015年,在前一段工作的基础上,争取达到中医诊疗设备在全国医疗机构广泛应用;提升、改造、开发出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并应用于临床;初步建立起中医诊疗设备的开发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中医诊疗设备政策支持和标准规范体系。 由于当前中医诊疗设备,尤其是一些新型的诊疗设备,在标准上还存在着空白,既没有相关国内标准也没有相关国际标准可以参考,相应标准研究滞后,生产企业均表示急需相关国内标准,以指导生产和注册;作为此类设备的监管机构和技术支撑部门,也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标准体系,规划这一大类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符合中医诊疗设备特点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以加大对中医诊疗设备的科技投入、搭建交流平台,才能营造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良好氛围。 目前中医诊断设备种类较少,标准缺失,已经限制了中医临床活动与现代接轨,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应引起高度重视。而中医治疗设备能将物理因子进行寒热、虚实、阴阳、气血等中医归属,在中医理论下进行辨证使用,也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加快起草制定具有一定产业化规模的中医诊断类设备的标准,如舌诊仪、脉诊仪的国家标准;补充完善及修订中医治疗设备标准,如电针治疗仪、艾灸仪的国家标准,作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推动中医诊断设备良性发展,及时将这些国家标准向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提案转化成国际标准,才能保持发挥我国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体现和保护中医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