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联系人: 刘文科 联系电话: 010-88001260 电子邮箱:liuwenke1209@sina.com
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
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在中医药从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更为广泛社会人群的认可。同时随着中医药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已从理、法、方、药的研究中发现并逐渐聚焦到了其共同关键环节——中医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即方药量效关系,这是中医药溯源千年亦未能系统阐述的疑问,更成为了当今中医药学术研究取得跨越式进展、中医药事业获得长足进步所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国家科技部2009年专门立项973项目“经典名方量-效关系的相关基础研究”,整合了中医与现代医学、临床与文献、药学与化学等多学科积极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基于973项目的相关研究基础,进一步搭建学术平台、整合多学科学术力量,引领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医“量”化,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拟申请成立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有很多临床医生辨证、用药准确,但疗效平平,由是可以看出,除却对辨病辨证、选方用药的精准把握外,还应关注方药之量。“量”的难点有二:一是古今度量衡的换算问题。如细辛的用量,《中国药典》的用药范围是1-3g,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经常用到二至三两,按照汉之一两等于今之15克计算,最少也在30克以上。二是寻求最佳剂量,达到药症相应。若所治之症未能与相应的药量进行匹配,会出现两种后果:药重病轻、药轻病重。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成为了愈来愈重要的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正在开展,更有一部分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基础。 然而,要解决方药量效关系这一庞杂的科学问题,就一定要建立与之相应水平的学术委员会,才能将各项研究如潺细支流般融汇成方药量效的知识海洋。就这一点,也得到了广大中医药同仁们的坚定支持,我们的筹建委员会已经先后得到了诸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及机构的加入意向,为委员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人员基础。 自2009年以来,在973项目引领下,以仝小林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学术团队已经形成并逐渐完善,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支持下,已成功举办方药量效关系研讨会学术会议4次,其中香山科学会议1次(参会50余人)、香港国际学术会议1次(参会300余人),国内学术会议2次(参会均为400余人),并在国内外中医药学术界有了较大影响,具备了成立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团队及组织条件。 以仝小林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具有十分丰富而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基于国家973计划“经典名方量-效关系的相关基础研究”项目,我们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为国内诸多致力于中医药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项目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已成功举办4届方药量效关系研讨会,不仅是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亲临会议,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积极响应。此外,仝小林教授作为主编出版了《方药量效学》一书,这是中医药在方药量效关系研究领域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的著作,对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推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依据以往的工作基础,我们坚信不论是从学术水平、组织能力、影响力度,以仝小林教授为牵头人的学术团队一定能够胜任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的相关工作。
(一)方药的“量”是影响中医疗效的关键问题 传统认为,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即方药的剂量。说明在中医辨证论治确定之后,方药剂量与配比对于疗效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在中医药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并未见到对方药量效关系的系统阐述,更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中医“量效”在传承中存在较多的误解、混乱与困惑,阻碍了中医药疗效的提高。 比如,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后世称为“方书之祖”)所载方药,1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就存在3克、6克、9克、13克、15克等诸多学术观点;又比如,方药的“用量策略”,即不同疾病,方药用量何时增减、如何增减也莫衷一是,缺乏系统研究;中医汤剂、煮散、服散、丸剂等不同剂型,方药剂量也不相同,但是如何使用,亦没有统一的规律。 因此开展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对传统中医“量效”的追溯、整理与升华,更对明确阐释方药量效关系、提高现代中医药临床疗效、挖掘中医药潜在效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标志着中医的“量化”时代即将到来。 (二)多学科交叉是研究方药量效的重要途径 方药量效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需要中医与现代医学、临床与文献、药学与化学等多学科通力协作。方药量效关系更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泛、关键节点亟需深入的研究项目,它渗透在整个中医药研究的理、法、方、药、毒、煎服法等各个层面,需要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既独立深化又融合汇通的刻苦钻研。在我们所承担的973项目中,就联合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福州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10余家科研机构,涉及中医临床、文献、药理、药物化学、食品化工、代谢组学等100余名科技人员。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国内外的相关人士积极的投身于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中,因为科研人员及机构的极大丰富是该研究开展与深化的最关键一步。 因此成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是进行方药量效研究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决定性举措。相信在十分专业的、权威的学术委员会的指引下,我们的研究不论在系统性、广泛性、深入性都将占据领先位置,并将吸纳更多更优秀的学术力量关注或加入到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中来,为多学科合作提供坚实基础。 (三)方药量效研究亟需学术引领与整合 在当下的中医药学术界,已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士开始关注或开展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工作,基于我们所承担的973项目,我们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在国内的中医药界开展了初步的工作,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积极的关注与响应。与此同时,海外的相关研究亦是我们需要沟通和整合的丰富资源,遗憾的是,尚未有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委员会的引领。因此,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方药量效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有利于搭建一个国际间方药量效学术交流的平台,整合各支先进的学术力量,对于引领和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具十分深远的意义。令人欣喜的是国内外投入该领域的研究队伍日益增多,学科范围逐步扩大,相信在权威的学术委员会的整合下,各支队伍集中攻关、交流进展、共享资源,定会为中医药方药量效研究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