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联系人: 曾光 联系电话: 0731-88458218 电子邮箱:626283882@qq.com
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
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中医四诊与辨证诊断研究,中医诊断教学、科研、临床、应用研究,中医诊断客观化研究,数字中医药与诊断研究,病证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病证诊断的基础研究,中医诊断学理论、新方法的创新研究,中医特色诊疗与应用,研究、制定、发布与推广中医诊断学的学术研究标准等。
中医诊断学是以中医学的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指导,传授中医诊察、分析、判断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从中医理论到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学科,对于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至关重要。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诊法与辨病、辨证等方面。
本专业/领域境内外现状: 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病、症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围绕中医证开展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和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为中医诊断国际交流开辟了新渠道,为各国中医诊断学专家的合作搭建了新平台。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变化。 (1)多学科交融:随着学科不断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多融合,创新中医诊断学发展模式,对复合型、交叉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 (2)智能化四诊采集仪器的研发与应用:四诊仪器的研发是中医四诊客观化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在研发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中医思维和理论有一定的偏离。 (3)病证结合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广泛适用性:病证结合评价体系应采用针对相应疾病并且能够突出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 人员队伍构成:会员538人,境内425人,境外113人,正高91人,副高72人,中级98人。 代表人物:钟世镇、刘良、李灿东、陈家旭、李梢、沈剑刚、彭清华、周小青、文贵华、李丰。 活动(学术活动):2014年以来举办6届会议。
需求分析: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医智能化发展是本专业近年的一大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医智能诊断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四诊信息获取、分析和规则知识表达的模式等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应用上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智能化程度不断发展,但多处于分散研究阶段,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研究体系,各研究团队间的信息交叉与交流合作还有待提高。如何将望诊、脉诊、闻诊、问诊等的信息获取与分析技术与数据、知识和规则的获取、挖掘结合,在中医专业知识的指导和约束下,实现中医智能化健康辨识系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以上是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目标和使命,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的设立有利于促进海内外中医诊断学的交流互动与共同进步。 证实质研究一直是中医诊断学的热点所在。现阶段中医证候及辨证相关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中医诊法相对缺乏客观、定量,阻碍了中医临床研究与国内外交流,也成为制约中医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的颈瓶。可以说如果诊法不客观、不规范,一切证候的临床基础研究将成为空谈。由于中医学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致使中医学临床疗效可重复性差,而仅满足于临床症状的改善的疗效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应该建立中医诊断循证医学体系,充分地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将结合,以疾病为中心的客观疗效与以患者为中心的主观疗效有机结合起来。 规模预测:400-600人。